相传,大伯公是首批踏上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埔籍华人。一百多年来,人们逐渐把大伯公神化了。
大伯公就是大埔人张理
“五属之侨凡有所获,不自以为功,而归功于大伯公。”这是马来西亚槟榔屿海珠屿上一座庙中壁碑上刻的一句话。其大意是说,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及华裔,凡是有所成就者,都不把功劳归于自己,而归功于大伯公。创庙于公元1799年至今有220年历史位于槟城丹城道光的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客家人引以为荣的光辉史,也是华人先民早在至少220年前,就的足荒野的植榔与,披荆析棘,开荒拓土的实证,更是大马发展上不可被抹承的史实。
在东南亚一带,到处都有大伯公庙,到处都有拜大伯公的风俗。人们碰到什么困难,都说:“去求求大伯公吧!”足见东南亚的华侨和华裔,对大伯公是多么崇敬,多么信仰!大伯公简直成了华人心目中的守护神。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大伯公是广东省大埔县人张理。他在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偕同本县的丘兆祥和福建永定的马福春,远涉重洋,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谋生,成了槟榔屿的第一代华人。据记载来自中国的3名客家人,于18世纪中叶乾隆年间,乘坐帆船南来,停泊丹城道光海味的海边登陆这比于1786年开埠核制的英殖民地官员莱特还早了几十年。
大伯公与义结兄弟辛劳坚毅一生
大伯公等三人到达槟榔屿海珠屿后,结拜为兄弟,张理是大哥,丘兆祥是二哥,马福春是三弟。大哥通文识字,二哥是铁匠,三弟是烧炭的,三人情同手足,和当地马来西亚人一同开发荒岛。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过着鲁滨逊式的原始生活,但他们没有向恶劣环境低头,而是餐风宿露,全靠自己的一双手,披荆斩棘,开荒拓种,艰辛创业。据说,张理一直住在海珠屿,丘、马二人亦住在海珠屿的附近,三天两头经常聚首。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由青壮年变成老年。对于大伯公的逝世,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丘、马二人,有些时日没有见到大哥了,心中十分惦念,于是两人相约到海珠屿探望,不想大哥已在石岩中仙逝。两人万分悲痛,含着眼泪将大哥安葬在石岩旁边,以后常来祭祀。不久,丘、马二人也相继去世,那里的华人就把他们安葬在张理坟墓左右。以后人们为纪念三位开发马岛的先驱,就在海珠屿上建起了“大伯公”庙,供后代瞻仰朝拜。
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名称由来
起初,人们到海珠屿拜大伯公时,大伯公的坟墓仍很简陋。直到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槟榔屿建起圩镇四年以后,才正式建庙。一八○一年,客家人陈春生得到政府允许,免费得到了现称为大伯公街的大伯公庙地,建成福德祠大伯公庙,占地面积二千一百三十四平方米,把海珠屿的大伯公庙立为正宫。因为当时还没有公路,去海珠屿朝拜的人交通不便,所以就在槟榔屿市区另建一座大伯公庙,立为行宫。 直到现在,海珠屿大伯公庙前还有一座石刻香炉,被树根盘缠着。香炉上面刻有“乾隆壬子一六甲弟子李赐答谢,葭月吉立”等字样,证明张理在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已经去世,距今约有二百年了。当时,曾做过香港总督的新加坡总督金文泰,懂得华语和华人风俗。他听说大伯公很威灵,也曾特地赴庙朝拜大伯公。
海珠屿大伯公庙也带动各大伯公组纷纷成立,很多其他大伯公庙字都来向槟榔屿海珠屿的大伯公庙基请香火供奉,包括槟城的本头公巷宝福社,電需冷福天宫,润山清福德祠,吉打州的海珠屿大伯公庙及需雳怡保的坝罗古庙等。其槟城本头公巷宝福社每年一度的请火仪式是中最引人注目的。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近午夜时分,宝福社都会在海珠屿大伯公庙内请火,以燃烧香火的火势强弱预测未来一年运程走向,成为槟城全年经济表现的风向标,足见其影响力。海珠屿大伯公庙由槟榔屿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及增龙五属会馆委派的董事及代表共同管理,故称为槟榔屿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
2022年,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颁发4项奖项予槟榔屿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包括承先启后奖(白金)和2项文化遗产活动奖(关公神诞及大伯公神诞)。另外,槟榔屿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属下的大伯公街福德祠也特别荣获了古迹建筑维护及活化奖。值得一提的是,大伯公街福德祠也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202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奖。
槟城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正祠 Penang Tanjong Tokong Thai Pak Koong Temple
景点:槟城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正祠
位置:槟城,马来西亚
地址:336, Jalan Tokong Thai Pak Koong, Tanjung Tokong, 11200 Tanjung Bungah, Pulau Pinang,Malaysia